|
道教是中国文化基因的主要承载者道教素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在古代社会里,它与儒、释合称三教,是中国文化的支柱之一。凡是讨论中国文化的,无不提到道教,而凡是研究道教的,也必然会讨论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道教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世界对道教的关注超越以往。然而,人们所着眼的,主要是道教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道教中蕴藏着的文化资源,很少讨论到现代实际生活。作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道教在历史上曾经无比辉煌。尽管物换星移,今天的情形已非昔比,但是站在今天的视野看,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仍然十分紧密。道教尽管已不再是当代文化的主导部分,但它是中国传统的承载者,而且是有组织、有经典、有众多信仰者的活的承载者。 近代以后,原来的所谓三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当其冲的,是儒家失去了原有的科举制度和相应的教育制度的保障,很快退居社会边缘,尽管它仍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典籍还在。本土文化中,只有道教仍有宫观、道士和各级协会等组织为依托,加上早已本土化的外来宗教佛教,也承载着一部分文化基因,遂成为传统文化的两大有形载体。 道教是道家的继承者,同时又吸收了其他文化因素,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形成的庞大的文化体系。在道教中,明显地呈现出尊道贵德、贵柔不争、清静无为等道家的特征。在强调顺应自然的同时,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夺造化之秘”等在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的思想。道教也是和谐思想的提倡者和实践者。《道德经》从万物本源的角度,阐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根本思想。道教也是平等、宽容等优秀传统思想的提倡者。《庄子·天下》介绍老子思想时,将其提纲挈领地归纳为“宽容于物,不削于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深受《周易》的影响。在易的思想中,既有大量理性的、辩证的思维,也包含大量以“象”为基本工具的唯象思维(也有人称形象思维、象思维)。道教除在对神仙世界的描述中运用了形象思维,也在科学探索(主要是丹法研究)中,运用并发展《周易》的唯象思维。与儒家强调个人在社会、家族整体中的位置不同,道教要求高扬个性,强调生命的价值、个体的自由。这样,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儒道两家正好形成互补。 除本身的传承外,道教也还承载着部分儒家文化资源。在道教劝善书中有大量古代的治世为人的格言,其中大量来自于儒家,诸如忠孝诚敬、礼义廉耻等等,都为道、儒共尊。由于儒家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制度的支撑,道教对此类文化基因的保存,就显得特别有价值。 在当代,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无论其建筑、服饰、崇拜对象、典籍内容、艺术活动、行为规范,都呈现出特有的中国色彩。无论是在两岸四地,还是在海外华人中,道教都是其文化认同的重要标杆。在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更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标志之一。中华文明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特殊性,往往在道教中可以得到极佳的表现。 中国正在汇入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之中,道教呈现于世界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形象。其去战、好生、主张民族平等的思想,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分外引人注目。所以,以道教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和平、环境与生态保护等领域都获得了高度评价。 |